• 实时天气:多伦多 11°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温哥华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2°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悦读唐诗】徐贤妃〈秋风函谷应诏〉(ZZ)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1:2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悦读唐诗】徐贤妃〈秋风函谷应诏〉

作者:明珠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期秦置;东濒弘农涧,西倚稠桑原,位当崤山、黄河之间,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其东西十五里,绝壁耸立,崖上松柏荫谷,不见天日。其西为桃林之塞,“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陕,车不方轨(两车不能并行),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险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水经注.卷四》)”桃林塞再西为二崤之险,东西二崤相距三十五公里,东崤峻阜绝涧,壁立千仞;西崤皆为石板狭路,端部即是著名的潼关。

函谷关是中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一线、东西二崤、桃林塞、潼关,为关中与中原相互渗透之捷径。关中往往依此险隘控扼中原;中原欲西并关中,往往不遗余力反复争夺于此。函谷关至潼关一带,自古以来发生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限于篇幅,笔者今天只讲一个与本诗有关的故事。

紫气东来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脩(通“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周朝)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勉力)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又据唐代的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援引汉.刘向《列仙传》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就是“紫气东来”这个词的由来。

贞观十五年(西元641年)三月初,唐太宗巡幸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有魏征及徐贤妃等人随行。唐太宗在洛阳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到九月底才回驾长安。徐贤妃写的这首诗是辇乘(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到达函谷关时,应唐太宗之命而作,所以诗的题目是〈秋风函谷应诏〉;“应诏”即“应皇帝之命所写的诗文”。

秋风函谷应诏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全唐诗.卷005_051》)

“ 秋风”这个词,在不同的诗文中,它所要起的作用不太一样。笔者认为此处的“秋风”之意出自屈原的诗〈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既有“凄凉、肃杀”之意;又含有一种“秋风扫落叶”的意味在里面。“劲气”指天地间的正气。这种用法出自南朝梁.庾肩吾的诗句:“劲气方凝海,清威正折绵。”

“ 偃(音眼)松”俗称马尾松或五针松。是一种常绿乔木,枝多,大枝伏于地面,末端向上斜。雄花为黄色,雌花为紫色,叶为针状,球形果紫褐色,种子略呈椭圆形。“杂雨”即“大雨”;“杂”字有“众多、纷乱”的意思。“二陵”即指函谷关周围的“二崤”,因有东崤山与西崤山,故称“二崤”。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函谷关的地势。那为什么把“二崤”称为“二陵”呢?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夏代帝王,西元前 1785年登基,在位11年)之墓也;其北陵,(周)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这句是说:函谷关周围的山岭上长着很多的偃松;而此时大雨在东、西二崤山间瓢泼而下。颔联的“偃松”借指天地间正的一方;“杂雨”借指邪的一方。

“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此句表达了山雨过后作者看到乌云压顶景象的心情。“低云”指离地面较低的云——乌云。隰,入声字,读音“习”;它的意思是“近水边的低湿之地”。颈联的大意是:“看到山下大片低湿地上空黑压压的乌云心里阵阵惆怅;落日下的重重关塞也让人感到悲惨凄凉。”言外之意是:看到邪恶的势力还这么猖獗,心里很担忧。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此句说出了一件秘中之秘。“紫气”一词在古诗文中,不只是道家的专用名词。我们在史书中经常看到说哪个皇帝出生的时候有“紫气盈室”的异象;或者说哪个皇帝在军营时,有人看到军营上空有“紫气浮动”。古汉语中与“紫”有关的辞汇很多是与皇帝有关的;或者是既与皇帝有关,又与道家有关。比如:紫书(既可指皇帝的诏书,也可指道经)、紫诰(帝王的诏令)、紫台(道家真人或帝王的居处)、紫垣(皇宫)、紫阙(皇帝的宫阙)、紫光阁、紫禁城、紫泥(皇帝诏书用的泥封)、紫宫(天帝或帝王的宫殿)、紫极(星名。道教借指仙人的住所;古文中也借指帝王的宫殿)等等。

此时的唐太宗,从洛阳回驾长安,刚好就是从东向西行;因为唐太宗是皇帝,所以正好应验了“紫气东来”之说;“应验真人还”句中的“真人”当然是指“老子”。尾联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唐太宗是老子转世。

笔者读完此诗,就有一种“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的感慨。此诗首联以“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起句,即给人一种“天地间正邪的会战即将开始”的感觉。颔联的“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表达的诗意是邪的一方“杂雨”正在摧残正的一方“偃松”。颈联的“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表达了作者此时担忧的心情。尾联“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笔锋一转,高兴的说当年的真人又回来了。言外之意,对圣王充满了信心,也就是认为圣王一定能处理掉这些邪恶的旧势力。

这首诗是用律诗的音律写成的,前三联均对仗。对仗工整,音律和美,结构紧凑,寓意深远。更为难得的是此诗不仅揭示了一件秘中之秘,而且超越了时空的距离,预示了将来宇宙中要发生的事情。

唐太宗看了徐贤妃写的这首诗以后,说了些什么呢?

大约是在徐贤妃写了这首诗以后的第二天,唐太宗的车仗到了潼关,入潼关后,唐太宗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排律〈入潼关〉: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全唐诗.卷001_010》)

因为这首诗与徐贤妃写的那首诗有关联,所以笔者简单讲解一下这首诗,并著重解释此诗尾联的含意。

“ 崤函”亦作“崤崡”;是东西崤山和函谷关合称;自古为险要的关隘。“襟带”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两京”即长安和洛阳。“霜峰”指“雪峰”;“直” 通“值”,谓刚好,恰好。“霜峰直临道”的大意是:“霜峰刚好就与山道相临”;形容入潼关前的山道地势之高。“冠盖”在本诗中泛指朝廷官员及一些有志为朝廷效力而赶赴京城的各地的莘莘学子。“合”的意思是“聚集”。第四联的大意是:“(由于潼关是进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各地的官员及学子常在此处聚集;人世间的一切都牵动着他们的心”。“伪晓”即“拂晓”。第五联的大意是:“马还没到关前,谈论的声音已经先传到潼关上了;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鸡叫声。”

“ 弃繻(音需)”的典故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期的终军,青年时赴长安求取功名,入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即通行证,以帛为之,书字于其上,分做两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终军问:“此为何用?”吏答:“为出关合符之用。”终军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于是弃繻而去。终军至长安为谒者给事中,受命巡行郡国,持节东至函谷关。关吏识之,道:“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后多用“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或年少立大志之意。

“封泥”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隗嚣传》:“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大意是:“少年当有弃繻的远大志向;以及为朝廷据守边关的壮志豪情。”而唐太宗写此联的用意是与尾联呼应;其言外之意是讲自己怀着远大的志向。而且此志向非常洪大,无法跟一般的人明说。那么,唐太宗的志向是什么呢?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此句中的“别有”谓“特有的、特殊的”。“真人气”即前面讲的“紫气”。“名”通“明(白)”;这种用法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大意:所以觉者不需要实践就能知道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不需要用人的眼睛去看就能明白;不需要动手就能造就万物)。”

尾联的大意是:“(这里出现)特殊的紫气,谁知道世人又有几个明白的呢?”还有一种解读是第一个“名”作“名气”解;第二个“名”通“明”。这种解读出来的大意是:“(这里出现)特殊的紫气,谁知道那些有名的人是不是真正明白的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