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
    温度感觉: -9°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3°
    温度感觉: -8°
查看: 1179|回复: 2

[转帖]红尘滚滚 移民爱恨交织多伦多

发表于 2002-7-15 0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流涌涌,难弃“多元之梦”

  从安大略湖的中心岛看市中心,多伦多就像一片从碧蓝的湖水里长出的森林。多伦多,漂浮在湖上。

  “为什么要融入你的社会?”

  李小平就住在沿湖而建的QWE高速公路旁的一处居民区里。他洗手间的镜子前,贴着一句格言:The biggest limitation is in yourself.这句话来自电影《泰坦尼号克》的导演JamesCameron,他是一名来自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加拿大人。

  李小平认为自己不算个新移民。“新移民来加拿大有很强的社会地位反差感。许多人出来之前,都有一定的成就,收入也不差,他们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当时我出来时,觉得自己像个乡巴佬,我在中国,从来没有见过有地毯的房间。”1988年他出国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我刚到加拿大,对西方充满了崇拜。西方人多文明,到多伦多大学化学系报到时,每个走在前面的人,都会拿着门把手等着我。他们的礼节那么周到,这里不仅有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我当时特别想融入,也下决心融入这个社会。”于是他对英文戏剧表演开始着迷,他从一个加拿大剧作家关于中国的戏剧演起,他扮“文革”时中国农村里的一个农民。

  李小平毕业后,进入多伦多市政府从事技术工作,“我的上司是一个韩国人,我还记得他叫PeterHo。他告诉我说,你不应该留下来,你应该回国去”。当时韩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发展特别快。这位韩国人说他现在回去来不及了,别人在韩国什么都做好了。他在部门里做了很长时间的主管,很想往上爬,但爬不上去,他上面的全是白人。“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英语口音很重。”李小平说。

  “我一度产生了点逆反精神,为什么我要融入你的社会,你不承认我,我也不承认你。”后来李小平逐渐认识到,在加拿大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尽管英裔的白人占了主导地位,但是拼命地想融入一个英裔白人社会,可能偏离了真正的主流。如果自己有本事,自己就是主流的一部分。“我干得好,别人会来接近我,想融入我。自从我开了一个公司以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他的雇员里,曾有获得过加拿大电影全国奖提名的影员。

  李小平后来到一家瑞士的大制药公司工作,他还成了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去参加著名的卡内基管理培训(DaleCarnegieCourse)。这是无数留学生和新移民梦寐以求的归宿。但此时他已彻底厌倦了化学,离开了这家公司。

  两年前,他设计出一种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培训项目,通过戏剧表演、攀岩、合作游戏、模拟游戏、实验性的活动,促进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以增进、发展信任感和团队工作的过程,挖掘个人和团队的最大潜力。

  “当时我顾虑很多,一会儿想到自己从来没学过MBA,一会儿想过自己是个华人移民,有好几次我都要把自己给打败了。”李小平说,“事情往往是这样,经常不是别人说你不能做,而是自己先觉得自己做不下来,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

  他在加拿大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移民到加拿大后只能洗碗,回到北京开了个移民公司,后来从事文化产业,公司规模越做越大,雇了二百多人。有一天,这位朋友给李小平打电话,希望李小平回去和他一起干,“他许诺说把公司的一半给我。”李小平说。但当时李小平婉言拒绝了。“后来我妈妈说我好傻。”这样的机会,李小平遇到过几次,但他最终都没有回国。

  李小平对于所谓“融入主流”有他自己的看法:“加拿大提出要实现一个多元社会,但现实是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白人的社会。我们要努力去实现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我们要慢慢地把这个社会变成一个非白人的世界。”

  谁能熬过那段艰难岁月?

  在多伦多,每个种族都在以自己的传统、价值,以自己对加拿大未来的理解,塑造着多伦多和加拿大。这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他们操一百多种语言,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使多伦多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多伦多渴望移民为它创造奇迹,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加拿大的制度,加拿大的宽容,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提供了一个平台。

  移民本来就处于社会的底层。如果把加拿大的华人分成四部分,老华侨,香港移民,台湾移民,最后才是中国大陆新移民。加拿大是一个福利国家,如果不想干活,完全可以领取福利金,成为被国家养起来的懒人。但是,大陆新移民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很少有领取福利金的。他们在第一第二年找不到专业工作的时候拼命打Labour工养活自己和家人,再困难也不像流落在街头的其他种族的人那样伸手乞讨;他们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上学苦读,愿以十倍的辛劳换取自己或下一代的幸福生活。

  今年3月1日,rolia.com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移民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叫Range的人贴的,题目是《多伦多一年》。

  我(在多伦多)的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开始于2001年冬天。那是一份很轻松的工作,管理文件和图纸,打印一些标签。我不太喜欢,感觉每小时的意义只在于那十个DOLLAR。同事大多是各国移民,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什么专业都有,现在统统是WIRINGTECHNICIAN。难怪有人说,加拿大拥有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劳工队伍。

  这段时期有一个人给我印象很深刻,是一位叫FRANK的中国同胞。似乎永远穿一件黑衣,不苟言笑。午餐时碰到会坐到一起聊天,只是不甚投机,想想也许是他在公司地位较高,所以有距离感,因此愈发疏远。转眼到了5月初,我已经被YORK大学录取,准备一开学就辞掉这份工作。记得是一个周五,午餐时间碰见FRANK,就顺便问他能不能将他太太的旧课本卖给我,因为我知道他太太早我一学期就读于同一专业,他爽快地答应了。周一上班,心里想着不知FRANK带没带课本来,手头事情多,准备一有空就过去找他。正在车间里脚不沾地地走过,一个同事叫住我,说要告诉我一个BADNEWS(坏消息),我注意到已经有许多人围在那里了。我清楚地记着他的原话:DEAR JANE,I HAVE A BAD NEWS FOR YOU。FRANK'S WIFE KILLED HER-SELF(珍,我有个坏消息告诉你,FRANK的太太自杀了)。我愣了一下,似乎没听懂,请他重复。我不知道当时自己的反应,恐怕是吓傻了。我觉得不能呼吸,手也开始发凉。那位同事一直攥着我的手,一叠声地问着:ARE YOU OK?我是公司第一个知道此消息的中国人,当我把消息告诉大家时,每个人都同我一样震惊。那是一段灰暗的记忆,FRANR的太太自杀据说是因为不堪承担巨大的学习负担。……我陷入深深的迷茫,何去何从,我日日夜夜思考着这个问题,整个人处于恍惚之中。真的不知道最终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下了上学的决心。最后一天去公司上班是5月25日,我去每个办公室告别,大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有同事来问:下周一为FRANK的太太开追悼会,去不去?我立刻同意了,虽然我知道那是我第一天开始上学的日子。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一辈子都记着那个日子:5月28日。那天我平生第一次去参加追悼会,第一天开始YORK的学习,那天也是我丈夫失去工作的日子,为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天?只是巧合吗?还是上帝在考验我的承受能力?在殡仪馆,我站在那年轻的没有生命的躯体旁,失声痛哭,心里百感交集,在鲜花如茵的墓园,我们一群人聚集在火葬室旁,目送那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异国的天空化成烟,化成灰。在那个雨天,当一缕灰色的烟从烟囱冒出,有一些粉尘也轻轻飘落,我记得边上有人用手挥了一下,而我,只是静静伫立,已经麻木。当这一切终于结束,同事将我拉上她的车,说直接送我去学校,我才发现离我的第一堂课只有半个小时了。那位胖胖的女士一边开车在高速路上飞驰,一边腾出手拍拍我的大腿,让我不要想得太多,要自信。她一直将我送到教学楼下,我向她致谢,然后下车,她也从另一边下了车,绕过来,紧紧地拥抱我,祝我好运,并要求我毕业典礼时一定通知她,她要来为我祝贺。我的眼泪又一次喷薄而出。我就这样两眼通红地走进教室,在最角落的位置坐下,一直低低地埋着头,生怕别人看见我的眼睛。晚上神情恍惚地回到家,却发现应该正在上班的丈夫已经做好了晚饭,又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果然,我的丈夫失业了,就在今天。我很平静,淡淡地说了句:也好,正好在家陪我,我很害怕。

  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那门出名的TOUGH计算机课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有时候看书看到一半,就抑制不住想站起来把书从窗口扔出去。一天晚上,上完三个小时的课坐车回家,换车时一个人站在空无一人的车站,看看表已过11:30。突然间觉得很伤感,不管不顾地蹲到地上,把头埋在胸前哭起来,心里只有一句话:爸爸,妈妈,我想回家,我真的好想回家。……

  来到多伦多一年多了,我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我没有买过一件衣服,没买过像样的化妆品,带孩子去肯德基吃饭也是她当君子,我做小人———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全身惟一的奢侈品是无名指上的哪枚钻戒,是在国内过三十岁生日时丈夫的礼物,记得当时他问我想要什么,我毫不犹豫的选了这枚价值八千人民币的钻戒,只是因为喜欢那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好笑。……

  年少时认为离家远行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很喜欢那位走过万水千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记得她那首著名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在远方,为了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流浪远方。现在终于明白,橄榄并不总是甜的,在没有成熟时,它是苦涩的。然而,我相信,它终会有变甜的时候……

  除回流的少数人外,大批新移民们憧憬着他们自己的“甜橄榄”,并选择了坚决地留下来。他们一边在艰苦地谋生,一边感受着加拿大与中国的不同。中国有一位单亲母亲,想带着孩子来登陆,内心非常惶恐,想打听一下加拿大政府和社会对单亲母亲有什么照顾,有新移民非常刻薄地说:“你来了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但他立即招来很多网友的围攻。他们说,对单亲母亲的照顾,是加拿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新移民选择加拿大,同时也接受了这个制度,因为这是一个人道的国家,人们有种安全感。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弱者,如失业者、单亲者、病残者、老者,等等,加拿大社会制度对弱者的照顾,是吸引许多新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张悦海说:“在这个国家,你是一个纳税人,你交了钱,这个国家在照顾你,你能得到,能感受到。”

  如果经常想到玩就开始安居了

  “我不愿意回中国。我觉得在加拿大做一个华人会更令人尊敬,因为这里更加文明。”祝立新住在多伦多西边一对当地白人夫妇的家里,他眼中加拿大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人们对待垃圾的态度。他房东的垃圾,包了四层,最里面是双层塑料袋,然后放在一个大的黑色塑料袋里,再放到一个干净的大垃圾桶里,封得严严实实,一点味道都没有。有一次祝立新把用完的老抽瓶子放到回收箱里去,房东自己拿去将瓶子洗干净了,重新放回回收箱。房东的饮料瓶,一定要用水冲干净了才拿去回收。

  新移民如果能经常想到玩,他们就开始安居了。春假期间相约开车到多伦多北部的阿尔贡金原始森林宿营,夏季钓鱼,秋季赏枫,冬季滑雪。每年万圣节,新移民的孩子们,和当地的孩子们一样装神扮鬼,挨家挨户地要回他们一年也吃不完的糖果。冬季来了,圣诞节也快到了,圣诞老人要进城那天,孩子们早早地坐在市中心布洛尔(Bloor)街和中央街旁,手里拿着写给圣诞老人的信,等待着圣诞老人在盛大的进城仪式中,乘着七只鹿拉的雪橇,从北极降临。从那一天起,多伦多的居民们在房前点起绚丽的彩灯,在寒冷空旷的街上静静地散发着温馨。还有冬季狂欢节,遍布全市的溜冰场,夏季街头狂欢节,国际爵士音乐节,七一的国庆节让全市变成了大游乐场。

  有些新移民们在多伦多找回了他们质朴的生活。洛红来加拿大前,在洛阳一家银行里当科技处长,他回顾当时的生活是每天在外面应酬,喝酒,不觉中已经大腹便便,“连自己的身体都变成了负担”。他来到多伦多后,每天忙于工作,学习,教育女儿,干家务活,周末或节假日全家三口一起参加多伦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规律,心态平和,身材瘦下来,身体也健康了。“现在我感到,可能这才是正常的生活。”他说。

  新移民从自身的权益开始,逐渐了解一个民主的国家是怎么运作和管理的。张悦海讲了件事:一个朋友考驾驶G牌时上高速公路,这段高速公路的限速是每小时100公里,当时高速路上车很多,而且都开得不低于120公里,当时他就犯难了,如果以100公里的速度并入车流,很不安全,如果开120公里,就算违法。结果他把车停在了高速路的入口处,考官判他失败。他不服,找到了他所在选区的安省议员,由这位省议员出面与安省交通部联系,最后交通部决定让他免费重考一次。

  中国大陆新移民正在意识到,只有介入加拿大的政治生活中,才能保护自己的权益,参与塑造多元文化社会。时安迪认为,华人在加拿大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团体,随着中国大陆新移民人数不断增加,“新一代的专业人士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时安迪自称是加拿大大陆新移民“介入主流政治最深的几个人之一”,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全职投入到华人社区的工作。他是加拿大外交部长格利衡(BillGraham)的选区执委,他还是多伦多前任女市长豪尔(BarbaraHall)准备重出江湖、竞选下一任多伦多市长的竞选策略顾问。他最近的计划,是参加执政的自由党全国代表大会,向公民及移民部长格德瑞(DenisCoderre)、人力资源部长斯图尔特(JaneStewart)和工业部长洛克(AllanRock)游说改善技术移民的安置。

  宗力认为,从90年代下半期到21世纪初来到加拿大的这批大陆新移民,将成为加拿大社会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加拿大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是目前可以看得出来的。“根据我对移民的研究,新移民职业和收入的转变与在加拿大生活的时间是正相关的。如果我们从团体研究,而不是从个别的新移民出发,我们发现大陆新移民比早期华人移民、比六七十年代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移民的素质都要高,比我们这些80年代出来读书的人适应能力更强,他们年纪轻,潜力很大,思想开放,对国外很容易适应。他们一旦在社会上立住脚,就可能进入加拿大中产阶级,对加拿大社会的影响就会大得多。

  目前这批新移民许多还处于找工作、谋生和养家糊口的阶段,但迟早有一天,他们的参照群体会从原来所处的群体,转向与加拿大的同行相比,他们会挑战现有的地位,并从个体意识发展成一种群体意识,大型的、成熟的新移民华人团体会出现,华人新移民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意识会加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再过五到十年,这个群体会崛起。”

- 摘自卑诗华人社区
发表于 2002-7-21 22: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创造那一天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