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3°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2°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极右华人们, 听说自由党要在三月底设立"Federal islamphobia d...

发表于 2018-3-24 22: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第一辩手 发表于 2018-3-24 22:00
你对保守党那个同性恋网站有啥看法?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1]。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2][3][4]。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5][6]。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因素所引致[3]。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7][8],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9][10],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11]。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3],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3][12]。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13][14];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3][9],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15][16][17]。
不少同志處於互相承諾或同居的親密關係,有些也共同育養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國家才展開針對同性親密同居的戶口調查[18][19],同志家戶的生活境況也開始獲得矚目[20][21][22][23]。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24],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25][26][27]。

目录  [隐藏]
1
語源與稱呼
1.1
語源
1.2
現代用語
1.2.1
男同性戀
1.2.2
女同性戀
1.3
古代用語
2
性傾向與身分認同
2.1
性傾向的形成
2.2
性傾向身分
2.3
出櫃與人口數
3
社會運動與人權
3.1
非罪化
3.2
婚姻與撫養
4
社會態度與身心健康
4.1
社會態度
4.1.1
歧視
4.1.1.1
對同性戀者的欺凌
4.1.1.2
异性恋主义和同性戀恐懼
4.1.1.3
針對同性戀者的暴力
4.1.2
宗教
4.1.3
改變性取向
4.2
身心健康
4.2.1
性健康
4.2.2
心理健康
5
歷史與文化
5.1
歷史上的同性戀文化
5.2
現代同志文化
6
动物界同性之間的性行为
7
參見
8
参考文献
9
延伸閱讀
10
外部链接

語源與稱呼[编辑]
語源[编辑]


1868年匈牙利作家卡爾·馬利亞·科本尼,在私人通信首次使用Monosexual, Homosexual的字眼
同性戀又稱同性愛,詞源來自翻譯homosexuality而來的日文漢字詞「同性愛」(どうせいあい),中文意指為同性戀愛,同性之間的愛情[28]。其外文語源homosexual為homo(來自古希臘語?μ?? homós,表示「相同的」)和sexual(來自拉丁語sexus,表示「性」)的合成詞,意指對同性別的人感受到性吸引力[29]。
歷史上最早使用該詞的出版刊物,為匈牙利作家卡爾·馬利亞·科本尼於1869年匿名印製的德語小冊子[30]。19世紀末,普魯士政府頒佈刑法草案,要判處發生男男性行爲的人一到四年監禁,科本尼反對該法,撰文主張雙方私下合意的成年人性行為不該受罰。他首次創出homosexual一詞替代當時帶貶義的pederast,並以歷史英雄人物為例,指出許多男同性戀者不必然性格柔弱反而充滿男子氣概[31][32]。科本尼的抵抗未能成功,但這個單詞被德國精神醫學家理查·馮·克拉夫·埃賓和其他醫生接受,連同heterosexual成為醫學診斷術語[33][34]。
很多現代英文修辭指南要求盡可能避開homosexual單詞的使用,或只用在醫學和生物學的文章,因為該詞帶有醫療診斷的過時意涵,用來稱呼人可能有負面意味[35][36]。歐美同性戀者也很少使用homosexual這個詞來稱呼自己以及同性之間的性行為[37][32]。
現代用語[编辑]


古希臘人表達男性間的愛,同性間的愛情在古希臘人間被廣泛接受
現代中文常見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這個詞出現在1970年代香港同志文化之中,為影評人邁克所用[38]。1989年,香港導演林奕華籌辦首屆香港同志電影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之意鼓勵同性戀者參與,讓同志文化與大眾文化連結。這裡的同志取「相同志向」的意思,指愛戀對象是同一種性別的人[39][40]。1991年為金馬國際影展同志專題沿用,而後開始在臺灣流行起來[41],並流傳至其它華人地區[36]。從此之後,同志不只是同性戀者而是一種身份認同,是一種對同性愛好者的集體號召[39]。同志一詞狹義而言指同性戀者,但有時也擴大為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非異性戀;對同志友善,願意支持同志權利的異性戀者則為直同志(Straight ally)[2][42]。
其它稱呼尚有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該縮語來自1970年代美國的人口調查表格[43],80年代用於Usenet作為同志新聞群組的名稱[44],90年代成為台灣和中國同志社群BBS看板名和論壇名[45][46]。由於社會偏見,產生了對同性戀者的貶稱,例如faggot、dyke、queer[47],兔子、基佬等[48],都被用來或曾被用來貶損同性戀者。這些貶稱,有些可能被重新挪用,而成為具有正面意義的稱呼,例如queer一詞本是以該英文單詞的怪異之意羞辱對方,但反被英美同性戀者翻轉過來,以自信反抗的態度自稱[49],最終成為學術研究和電視節目用語,例如酷兒理論(Queer Theory)、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但由於仍帶貶損意味或有激進顛覆的政治性格等原因,不是所有同志都接受這稱呼[50][51]。
男同性戀[编辑]


沃倫杯雕有古羅馬男人與年輕男子的性交圖,杯子在耶路撒冷附近發現。
現代英文對男同性戀的稱呼為gay,有時也用來通稱男女同性戀。英文單字gay本意指快樂、輕快、爽朗、鮮艷,之後這詞彙開始有尋歡作樂、放蕩狂歡的意思[52][53],19世紀,妓女被戲稱為gay women,那些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稱為gay[32]。20世纪初,美國部分同性戀者用gay這個詞作為自身代稱,替代當時有醫療診斷含意的詞彙homosexual[52]。到60、70年代,美國同性戀群體強烈要求各媒體報導涉及同性戀消息時用gay取代homosexual,之後這用法慢慢被媒體接受,但也要到1989年,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才用「gay」這個詞指稱同性戀者。港澳粵語吸收英文單詞gay後衍生「基」,這詞通常有貶意,但逐漸轉為中性詞[32]。李安電影《斷背山》奪得奧斯卡後,「斷背」一詞亦成為暗指兩個男人相愛的別稱[54]。
由於隱密溝通與社交認同的需要,男同志發展出一套社群用語[55][56],像是指稱性愛角色的1號(攻/Top,插入者)、0號(受/Bottom,被插入者)、不分(Both/Versatile,插入或被插入都可);指稱交往關係的葛格(哥,偏主動照顧)、底迪(弟,偏被動受照顧),但哥/弟可能會依不同脈絡事件互換或不加區分;形容體型打扮的熊(Bear,體態魁武飽滿,蓄鬍打扮多毛者)、猴(近Twink,體態精瘦,不蓄鬍少毛者)、狼(Wolf,精實黝黑,滿臉鬍渣有男人味者)等等[6][57][58]。隨著時間流逝或地域差異等因素,這些用語有可能捨棄不用、意義產生轉變、或為其它詞彙所取代[59]。
女同性戀[编辑]


古希臘陶器上繪有女詩人莎芙向三名女伴朗讀其詩作。
女同性戀在現代英文多以lesbian來稱呼,該詞源自一座古希臘小島的島嶼名— 列斯伏斯(Lesbos,希臘語為Λ?σβο? Lesvos)。這座島位於爱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愛奧尼亞人一个重要居住地[32],該座島以身為女同性恋抒情诗人莎孚(公元前 625~570 年)的居住地而聞名,她創作了許多女人間愛情的詩作,明白表達出她對女性的愛意[39]。
Lesbian原本是指島上的居民或屬於列斯伏斯島的事物,但到了19世紀醫學界開始用lesbian指稱像莎孚那樣女性對女性的愛慕情欲[60],在20 世紀末,歐美女同志社會運動社群,主張以 lesbian來自稱,以區隔當時僅關注到白人中產階級男同性戀的gay 一詞。在華人地區,lesbian直譯為蕾絲邊/蕾絲,或者被簡稱為拉子(Les)或拉拉。略稱的用法最早是在臺灣女同性戀作家邱妙津《鱷魚手記》(1994)一書出現,後來成為女同性戀社群普遍指稱自己的術語之一[39]。
在女同志社群中,「T」(踢)或「頂」指特質傾向於陽剛,或外貌喜歡作男性化/中性化裝扮者(T取自英文Tomboy字首, 但「Tomboy」的本義並沒有同性戀的意思);「P」(婆)或「底」指裝扮、行為、氣質陰柔的女同志,台灣女同志文化中的頂/底或T/婆之分,相當於西方的 Butch/Femme。「底」這個詞在最早是相對於頂而來,指「氣場上在頂之底下」,但近年來,底的主體性已經逐漸浮現,用以泛指氣質較陰柔者。裝扮行為氣質難以被界定者會稱自己為不分。[6][32][39]。
古代用語[编辑]


中國清朝時期的畫作,一名女子正在偷窺一對男性情人。
参见:同性情愛與結乾親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下列指稱男子之間,發生情愛或情欲關係的詞彙[61]:
「斷袖」: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62]。
「龍陽」:龍陽君寵幸於魏王,得為王拂枕席,泣魚而固寵[63]。
「分桃」(「餘桃」):彌子瑕得衛靈公寵愛,曾分桃而食。後來彌子瑕色衰愛弛,衛君反以「餘桃」之事責難他[64]。
其他尚有「男風」[65]、「男色」[66]、「兄弟」[67]、「契兄弟」[68]、「左風」[69]、「翰林風」[70]等詞,並且以「男寵」[71]、「外寵」[72]、「孌童」[73]、「嬖童」[74]、「俊僕」[75]、「小官」[76]、「小唱」[77]、「相公」[78]等詞稱呼賣男色者或受寵愛者。這些詞未必都用來指涉男男之情,像是男色可指女性近男色,俊僕可僅指僕役外貌俊秀而不涉有性關係,小官、小唱、相公僅在某段時期或特定場合涉及男色,有時得分析上下文才能確切判斷這些詞彙的含意[79]:10-19。
至於涉及女子之間,情愛或情欲關係的詞彙,則有「對食」[80]、「行客」[81]、「結客」[82]、「金蘭」[83]、「契相知」[84]。
性傾向與身分認同[编辑]
人際關係
類型
显示▼
活動
显示▼
終止
显示▼
情绪
显示▼
實踐
显示▼
虐待
显示▼
查 论 编


男同志标志
性傾向的形成[编辑]
参见:性傾向和生物學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對於一個人形成異性戀、雙性戀或同性戀的具體原因還沒有達成共識。儘管許多研究考察過可能會影響性傾向的因素,例如遺傳、激素、成長經驗、社會與文化,但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某個特定因素或多種因素所引致的[3][85]。
儘管如此,多數科學家認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是由於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後環境因子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促成[9]。他們指出,大多數人的性傾向在童年就已经形成[85][86]。現有證據表明,絕大多數擁有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傾向的成年人,是由異性戀父母養育的。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父母撫養的孩子絕大多數会成为異性戀[87]。
最近數十年來,大量證據顯示了生物性因素對於性傾向形成有重大影響[88][89],同卵雙胞胎性傾向一致性,以及同家族譜系間特定性傾向的集群,支持了生物學的解釋[85]。科學家正在尋找與性傾向有關的基因,雙生子研究为性傾向的遺傳基礎提供實質證據,特別是男同性戀。位於X染色體的Xq28以及8號染色體的8q12被認為最有可能是包含與男同性戀有關的基因區段[90][91][92][93]。性傾向可能是一種多基因(polygenic)遺傳特徵[94],並且基因對於性傾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4 22: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第一辩手 发表于 2018-3-24 22:00
你对保守党那个同性恋网站有啥看法?

大量證據顯示了生物性因素對於性傾向形成有重大影響[88][89],同卵雙胞胎性傾向一致性,以及同家族譜系間特定性傾向的集群,支持了生物學的解釋[85]。科學家正在尋找與性傾向有關的基因,雙生子研究为性傾向的遺傳基礎提供實質證據,特別是男同性戀。位於X染色體的Xq28以及8號染色體的8q12被認為最有可能是包含與男同性戀有關的基因區段[90][91][92][93]。性傾向可能是一種多基因(polygenic)遺傳特徵[94],並且基因對於性傾向的形成可能只扮演部分角色[95]。有些科學家主張子宮環境影響胎兒的表觀遺傳(epigenetics)進而調控性傾向的形成[96],有些研究認為能以此預測性傾向[97],但有專家對其預測的準確性表達懷疑,指其樣本數量過小[98]。
另外一些證據指出激素與性傾向形成有關,一種說法是出生前的睪固酮濃度影響胎兒腦部結構,在子宮時編譯好特定的性傾向、性別認同以及相關的行為、認知和性格特質[99][100]。許多科學家分別考慮了出生順序、慣用手、頭髮漩渦、陰莖長短、身高體重關係,無名指/食指長度比例等因素,來研究激素與性傾向的關聯[101],Blanchard的研究發現“每多有一个哥哥,該名男子被另外一名男子吸引的可能性就大一些”[102],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母體懷多次男胎產生的免疫反應有關[103][104],Blanchard也發現發生該現象的男性多數都是右撇子[105]。
其他的研究指出生理學和性傾向的相關性。在神經內分泌學與神經解剖學方面,西蒙·列维的研究報告男女同性戀與男女異性戀間有若干腦神經核型態(INAH3)差異存在[106],但該研究遭到樣本量不足以及選擇偏誤的批評,尚未得到進一步的廣泛驗證[107]。另一份研究指出性信息素反應的差異,男性同性戀者和女性異性戀者的腦部會對雄二烯酮有性反應,女性同性戀者和男性異性戀者的腦部則對雌四烯醇有性反應[108][109]。
性傾向身分[编辑]


2011年巴黎同志大遊行,一对正在牵手的男同志伴侶
参见:性傾向身分
就科學研究和專業人員的瞭解,性傾向通常在童年中期至青春期初期感受到。這些情感、愛情及性吸引,可能在毫無性經驗的情況下產生。不同的人在性傾向上的體驗也會很不同,有人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性傾向,但也有些人在與同性或異性伴侶發生過性行為之後,才真的明確了自己的性傾向[3]。根據克萊因性傾向方格,探索自我性傾向,可由情欲吸引、性行為、性幻想、情感偏好、社交偏好、生活形態偏好、自我認同等向度著手。以上這些向度並非都要符合,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方式界定自己的性傾向,但只有本人自己透過自己對性吸引的感覺和感情慾望,才能做出判斷[39]。
心理學及性別研究對於性特質(sexuality)之多面向與多樣性的理解,已為當代精神醫學採納,性傾向是內在先天的特質,性行為和性身份(sexual identity)較偏向是在發展過程中自由意志的選擇[110]。因此,性行為與性傾向不必然有關,與同性發生過性行為,情感偏好不一定是同性;與異性發生性行為,性幻想對象也不一定是異性[111]。例如,监狱或其它性别隔离环境中,可能致使异性恋男性和同性發生境遇性性行为,虽然他们回到外面的环境仍偏好异性[112]。有些男性性工作者比如妓男或者?片演員亦可能是從事男男商业性行为來營生的异性恋男性[113]。偏見和歧視令許多人難以接受自己的性傾向,所以認同自己的性傾向身份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3]。
主張社會建構論或酷兒理論的學者,批判或不理會性傾向的生物性成因,而是研究同性戀的社會身份如何成為社會控制的機制,或者壓制了多重身份展現的可能性[114]。建構論主張,由於「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分類存在,人們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對號入座」;如果沒有這番標籤,只將性行為當作一種性表達就不會有「正常」與否的分野。該觀點的始祖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指出「同性戀」和「同性戀者」等名稱的產生,使一群「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人」正式被視為一個具有某些特徵的社群。利用這些特徵,人們可以清楚地將同性戀者與其他人分辨開,必要時可以將他們隔離起來。傅柯認為同性戀身份的社會建構,造成了對同性戀的壓制,但對它的解构可以成為前進的武器和工具[115]。對此,Joshua Gamsom提出了批評。他說:「解構身分類別,模糊群體邊界。」而當同性戀者群體邊界變得模糊時,同性戀者這一族群就沒有固定、堅實的身分和範圍。「沒有一個堅實的群體身分,就無法提出任何要求...它就難以完成任何集體行動」[116]。
出櫃與人口數[编辑]
出櫃源自於英文「Coming out (of the closet)」,指承認、接受和欣賞自身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並將之與他人分享的歷程。與之相對的,隱瞞而不願表達,稱之為「躲在衣櫃」或未出櫃(Closeted)[117]。一般而言,出櫃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認識自我,願意對自己坦承,第二階段是向他人出櫃,將同志身份告知親友同事,第三階段是公開生活,將同志身份自由公開地融入生活之中。[118]。近年來,美國人口普查呈現同性伴侶增多的現象,似乎反映了同性戀者被社會接納認可程度的巨大變化,越來越多同性戀者願意公開性傾向或公開與同性伴侶的關係[119][120]。
LGB人口最早的大規模研究,首推阿爾弗雷德·金賽。他的性學報告採用金賽量表來測量性傾向的傾向程度[121],其研究發現美國近46%的男性在成人生活中,對男女都有性反應,帶有至少某種程度的雙性戀傾向,37%的男性曾發生同性性接觸並達到快感,他們在报告中指出:「由於成年人后的一生中只有50%的人是绝对異性性行为者,只有4%是绝对同性性行为者,因此人口中就有46%(近一半)的人既有異性性行为,又有同性性行为[122] 。」。不過而其統計結果由於是採用方便抽樣,而非機率抽樣,所以遭到像約翰·圖基般的統計學家的批評[123][124]。在20世紀70年代時,第二任金賽研究所的主任保羅·格布哈特移除一些被指偏頗的嫌疑數據後重新計算[125],試圖證明金賽的研究是真实的,並發現原來和更新的數字之間只有細微的差別[126]。神經科學家西蒙·萊維引用以上結果去解釋人口統計需要謹慎的原因——儘管採用了合理的科學方法,但所採用的處理標準仍會大大影響最終結果[127]。一些同性戀權益組織認為,按照世界公認數據,同性戀人口亦占人口總數的4%~6%的比例[128],美國同志平權組織National LGBTQ Task Force則估算LGBT人口為5–10%[129]。
關於同性戀或雙性戀群體所占的人口比例,受限於同性戀的操作定义和不願揭露其同志身份的緣故,不同的統計調查會有不同的結果[130][131]。研究者區別了三種不同的定義概念,性行为、性吸引力和性身份認同,這三者并不一定是一致的[132],並且會影響調查出來的人口比例。根據一份1995年的研究,在美國、英國和法國,完全只從事同性性行為的人只佔約1%,但若定義放寬到「對同性有過性行為或者性吸引力的人(不排除對異性也有的情況)」,則比例會擴增至近20%左右[133]。相較於性吸引力或性行為,性身份認同測量到的人群比較少。1994年一份全美國的性行為研究指出,美國僅有2.41%的男性與1.32%的女性同時符合慾望、行為與認同三項同性戀測量指標[134]。在一份2006年的研究,20%的人報告對同性有同性戀情感,然而只有2–3%認同自己是同性戀者[135]。根據UCLA威廉姆斯研究所2011年的資料,美國3.5%人口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8.2%表示有過同性性接觸,11%承認某種程度對同性感受到性吸引力[136]。
目前幾乎沒有針對同性戀者展開的人口普查數據,只有研究報告或抽樣調查供作參考[137]。這些數據有可能因為調查方法和LGBT不願揭露身份的緣故而低估實際人口數,當社會愈來愈趨向平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就有可能提高[138]。各種「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人口數據,如下:
1991年,芝加哥大學國家民意調查中心執行的一般社會調查,報告過去一年內,3.2%男性有過男性性伴侶,過去五年內,4.1%男性有過男性性伴侶,自18歲起,5.1%的男性有過男性性伴侶。三者含括起來,共有3.9%為同性或雙性戀者[139]。
1992年,由Laumann主持的N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Life Survey利用隨機樣本抽出美國三千多人調查,報告過去一年內,2.7%男性有過男性性伴侶,1.3%女性有過女性性伴侶,自18歲起,4.9%男性有過男性性伴侶,4.1%女性有過女性性伴侶。自我認同為同性戀(2%)或雙性戀(0.8%)男性佔2.8%,自我認同為同性戀(0.9%)或雙性戀(0.5%)女性佔1.4%。該研究還發現認同自身為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女,通常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屬於中等或高等社會階層,集中在城市地區,例如美國最大12個城市,9%男性和3%女性受訪者自我認同為同性戀或雙性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4 22: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第一辩手 发表于 2018-3-24 22:00
你对保守党那个同性恋网站有啥看法?

[131][140]。
1995年,Sell等人以美國、英國、法國以16-50歲的人做為母體,發現過去五年內,美國6.2%男性/3.6%女性、英國4.5%男性/2.1%女性、法國10.7%男性/3.3%女性,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自15歲起,有同性性行為或同性性吸引的比例,美國20.8%男性/17.8%女性、英國16.3%男性/18.6%女性、法國18.5%男性/18.5%女性[131]。
1998年,Christopher Bagley和Pierre Tremblay,對加拿大卡加利市18-27歲男性進行分層抽樣調查,研究表示15.3%的男性“報告說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其中14%和同性有過性接觸,11.1%自我認同為同性戀(佔5.9%)或雙性戀(佔6.1%),9.2%在過去半年內有過一段同性交往關係(4.3%只限同性,4.9%不限同性)[141]。
2006-200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執行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依機率抽樣13495個15-44歲的樣本,報告5.2%的男性,12.5%的女性曾有過同性性行為。自我認同為同性戀(1.8%)或雙性戀(2.3%)的男性佔4.1%,自我認同為同性戀(1.3%)或雙性戀(2.8%)的女性佔4.1%[131]。
2008年,衛報的Sex uncovered民調,表示6%的英國人認為自己是同性戀或雙性戀,13%的人有和同性別性接觸的經驗[142]。2013年,經濟學人報導,英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發起的調查中,1.7%的受訪者自認為是男女同性戀或雙性戀。英國同志平權組織Stonewall,根據英國貿易和工業部2005年的統計數據,估算5-7%的人口為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一份2013年的英國研究指出,16至44歲人群中,7%的男性和16%的女性曾有同性性行為經歷[137]。
2013年,德國之聲報導,中國衛生部門曾發佈調查,處於性活躍期的中國男性同性戀者,約佔性活躍期男性大眾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國有3000萬至6000萬男性同性戀者。青島大學張北川教授的統計數字為,中國大陸15歲至65歲的同性戀人數約在3000萬,其中男性2000萬,女性1000萬[128]。
美國2014年公布的普查數字顯示,自我認同為男及女同性戀者為1.6%,雙性戀者0.7%,另外1.1%為其他、不知或拒答[143]。英國2015年公布普查數字顯示,自我認同為0.3%為男同性戀者,0.7%為女同性戀者,0.5%為雙性戀者。[144]。
美國2016年公布的普查數字顯示,女性受訪者當中有5.5%自稱雙性戀者,1.3%自稱同性戀者;男性則是2%自稱雙性戀者,1.9%自稱是同性戀者。17.4%女性承認和女性有性接觸;6.2%男性表示曾跟其他男生有過性行為[145]。
社會運動與人權[编辑]
非罪化[编辑]
参见:LGBT法律
直到19世紀,很多接受了拿破仑法典的地區,並沒有明確禁止同性性行爲,但是很多採納了英國的习惯法系統的國家,則保留了性悖軌法(Sodomy law)條例並對其迫害,這種情況一直沿襲到19世紀末。
到了20世紀,隨著同志權利的興起,作爲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以及學術機構對性行爲的研究而產生的酷兒研究的出現,使得媒體上出現了同性戀形象,並改變了社會對同性戀的觀感與理解。
英国的沃芬敦报告是西方国家对同性性行爲除罪化的转折点,很多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已经对同性恋或同性性行为除罪。一系列的欧洲国家,例如荷兰、德国等已经改变法律或者允许同性婚姻或者在法律上承認长期的同性伴侶关系;一些国家開始允许同性伴侣收养子女。而公开承认是同性恋、双性恋或过去曾经进行过同性性行为的政治家的人数也在上升。这包括了前英国国防秘书附属梅杰(John Major)、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公开的同性恋政治家大卫·诺里斯(David Norris)是爱尔兰参议院议员;而现任以及前任爱尔兰总统玛丽·麦阿里斯(Mary McAleese)和玛丽·罗宾逊是爱尔兰同性恋法律改革运动(Campaign for Homosexual Law Reform)的创始人。这个组织曾在爱尔兰对同性性行为除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對同性性行爲除罪,以及同性婚姻和無性別詳述的公民結合是同志社運人士的主要目標,以保護同性伴侶和家庭。
最近幾年,一些地區放鬆了或取消了歧視同性戀的法律,包括性悖軌法(sodomy law)和禁止同性戀者參軍的條例。
1951年,保加利亞除罪成年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爲,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則于1961年通過,在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1967年把21嵗以上成年人自願的同性性行爲除罪,蘇格蘭在1980年跟進,北愛爾蘭則于1982年跟進,承諾年齡在1994年從21嵗下降到18嵗,並于2000年在大不列顛調低到16嵗和北愛爾蘭的17嵗,使同性性行爲的承諾年齡與異性性行爲的承諾年齡一致。
在美國,這個趨勢在2003年6月26日達到頂峰,當時美国的最高法院在劳伦斯对决德克萨斯州的判决中认为,美国州宪法中把两个成人间私人的、非商业化的性行动(包括同性性行动)判为犯罪是违反宪法的,並廢除了全國的性悖軌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各版中均沒有明確將同性性行為定為犯罪的條文,但也沒有受到法律保護。1983年至1996年间,大型的、在公共场合的、聚众性质的同性性行为(如舞厅、酒吧、卖淫等)會被定为流氓罪。2001年4月20日,卫生部《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將同性恋從名單中刪除。
印度德里的高等法院裁决,在彼此同意的状况下,两个同性成年人进行性行为不是刑事犯罪。此一裁决推翻了已经有148年历史、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法律,认为同性性行為有罪的法律。以前同性間的性行為可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2013年12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最新的宣判推翻了德里高等法院的判決,表示同性性行為除罪化應該由議會立法來決定。
印度政府表示,尊重最高法院的判決,但沒有表明政府是否有計劃修改法律。
不過,上述國家的趨勢並不是在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一樣的。在一些人權落後國家,同性性行爲仍然被認為是犯罪行為,目前以法律迫害同性戀者及對同性性行為判處有期徒刑與極刑的國家,普遍分佈於伊斯蘭教地區的非洲、西亞及南亞等地區。其中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不丹、馬爾代夫、馬來西亞、烏干達、法屬圭亞那,而更嚴重的死刑刑罰包括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蘇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也門。
婚姻與撫養[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4 2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第一辩手 发表于 2018-3-24 22:00
你对保守党那个同性恋网站有啥看法?

男男性接触者」和「女女性接触者」这兩个用詞所指的是跟同性一起从事性活動的人或人群,不管他們如何理解及界定自己的性傾向:当中許多不会认同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以及雙性戀者[194][195][196][197][198]。醫學文獻和社會研究通常会直接套用以上兩詞去作研究,用以形容一个擁有共同行为的群体,且無需在当中慮及当事人的性認同。然而這種用法遭其他研究者批評,因為這樣「掩盖了性的社會層面,破坏了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自我標籤;且沒有使性行為的變異性如实反映出來[199]。」雖然有很多原因會使他們在性行为上表現得活躍,但一般是为了性愉悦、維持親密關糸及感情紐帶而變得性活躍。但除了以上好處以外,性行为亦可能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安全性行为則是一种與此相关的缓害策略,其能減少性感染疾病傳播的机会[200]。許多歐洲國家擁有「禁止男男性接触者捐血」的規定[201]。
以下是得到公共衛生机構認可的安全性行为建议(針對女女性接触者),其能避免当事人感染性傳播疾病:
避免跟伴侣的經血和任何可見的生殖器損傷部分接觸。
以全新的安全套罩着多於一人使用的侵入性性玩具,插入不同的女性时都需更換之;亦可考慮在面对不同人时都使用其專屬的性玩具。
在口交时使用屏障物(比如口腔保护膜、乳胶片、保鮮膜、剪开的安全套),用以避免直接接觸。
指交時戴上指險套/手套,並使用潤滑液,以避免受傷流血[202]。
以下是得到公共衛生机構認可的安全性行为建议(針對男男性接触者),其能避免当事人感染性傳播疾病:
避免跟伴侶的體液和任何可見的生殖器損傷部分接觸。
在肛交和口交時使用安全套。
在舔肛时使用屏障物(比如口腔保护膜、乳胶片、剪开的安全套),用以避免直接接觸。
以全新的安全套罩着多於一人使用的侵入性性玩具,插入不同的男性时都需更換之;亦可考慮在面对不同人时都使用其專屬的性玩具。在从事任何可能導致出血的性行为时,戴上乳膠或乙烯基手套,並使用潤滑液[203][204]。
心理健康[编辑]
当同性戀一開始出現在醫學文獻中时,著者往往以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去看待之。當時的精神醫学文獻許多都聚焦於他們的慢性抑鬱、藥物濫用問題,以及自殺問題。儘管以上問題至今亦普遍存在於非異性戀者之中,但自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去除後,研究者們開始轉移其原因的探討重心。目前他們普遍認为諸如社會排斥、法律歧視、負面刻板印象的內化,以及缺乏支持般的社会因子,才是使同性戀者心理健康風險增加的根本原因[205]。與同齡的異性戀者相比,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精神疾病盛行率較高,這是對同性戀者的負面社會態度所致,其会導致同性戀污名,以及使人們对同性戀充滿偏見和歧視[206]。現有證據表明,過去幾十年來社会对LGBT群體的寛容化跟相关風險下降有關[207]。
有研究指出,LGB若居住於高度恐同偏見環境,比居住於低恐同偏見環境,減少平均12年的預期壽命。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年齡等其他因素[208]。在禁止同婚的美國州,LGBT群體患上精神疾病的比例,亦較通過平權的州者為高[209][210]。亦有研究發現,2015年全美國同性婚姻通過後,青少年的企圖自殺率下降,尤以同性戀與雙性戀的青少年最為顯著[211]。
歷史與文化[编辑]
歷史上的同性戀文化[编辑]
参见:古希臘同性戀、古羅馬同性戀和中國同性戀史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係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enneth Dover)指出,這樣的關係和男女間的婚姻關係並存,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會有一個未成年男子同伴,他會成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成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係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
一個經常爭論的焦點是在現代社會以前的同性戀和現代社會的同性戀是不同的(現代社會中的同性戀更多由平等觀念所建構,而之前的同性戀則由時代、性別以及社會 階層所建構),批評者爭論說,雖然不同時代的同性戀者有不同的特徵(如同異性戀者),但是潛藏的欲望機制一直存在,它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產物,同時,儘管 同性戀的表現方式與社會結構緊密相連,但它的特質卻總是穩定的、持久的[115][89]。
現代同志文化[编辑]
主条目:LGBT文化
同性戀者在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及民權運動過後,逐漸凝聚為一個爭取平權的身份認同群體,產生了一些區別其他社會群體的次文化。通常這種文化身份也擴展至雙性戀、變性者或者跨性別者在內。當代同志文化隨著地區和在地社群而呈現多樣面貌,其中對於同性戀者來説,比較重要的象徵或活動包括彩虹旗、粉紅三角形、同志遊行、同志電影展等等。
針對同志的旅遊行程服務,逐漸成為吸引商家目光的新市場[212],著名華人地區的同志景點,例如第一家同志書店,晶晶書庫,於1999年1月1日創立,是華人地區同志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台灣重要同志運動的象徵。西門紅樓廣場,匯集十餘家男同志小酒吧、咖啡廳、內衣服飾店等商家。2007年台北與東京、曼谷一同被知名同志雜誌《OUT》評為「亞洲對同志最友善的城市」之一[213]。
曼谷彩虹天空協會(Bangkok Rainbow Organization)主席尼甘表示,首位泰國同性戀先生冠軍他納乍醫師(39歲),將作為泰國代表赴西班牙馬德里參加於5月5-10日舉行的2017年世界同性戀先生大賽,這次他將與全球19個國家參賽者角逐勝負,同時也是泰國首次派代表參加此類活動,以宣傳同性戀在社會中應獲公平對待。[214]
动物界同性之間的性行为[编辑]


在纽约中央公園動物園的罗伊与塞咯是两只雄性国际上广为人知的南極企鵝,在它们成为伴侣後得到公园提供的一颗蛋,经过仔细孵化和护理,最后成功孵出幼仔。[215]
主条目: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
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類群,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生類、昆蟲、軟體動物、線蟲等不同類群都有同性性行為的紀錄。生物學家布魯斯·比格米爾於1999年發表了一項回顧,當中指出人類已發現大約500種物種擁有同性性行為[216][217]。展覽「違反自然?」的組織者亦於2006年表示他們已觀察到1500种物種擁有同性性行為[218]。有關同性性行為的功能,目前的研究發現,在有些物種當中用來建立、維持或強化雄性成員之間的關係,或強化同性之間的爭鬥,也有物種藉此使年輕個體獲得練習交配的機會,以及具有作為合作生殖策略的功能[219]。
在有些動物當中,生物學家觀察到長期的成對配偶。目前針對圈養的南極企鵝(Pygoscelis antarcticus)的觀察發現,某些雄性個體會與其他同性個體形成長期的配偶關係;而在大角羊(Ovis canadensis)中則發現某些雄性個體交配的對象,都是那些比較會表現出雄性行為的雌性個體[219]。
參見[编辑]

LGBT主题
性欲
愛情
親密關係
各地LGBT權利
國際LGBTI聯合會
LGBT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编辑]
跳转
^ 同性戀.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
^
跳转至:
2.0 2.1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認識同志手冊 (PDF). 2011.
^
跳转至: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美國心理學學會. 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 (PDF). 2008.
跳转
^ Ritch C. Savin-Williams. Sexual Orientation: Categories or Continuum? Commentary on Bailey et 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 (2).
跳转
^ 同志.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
^
跳转至:
6.0 6.1 6.2 洪林瓊照;金家玉;連柏恩 (编). 2010年認識同志手冊 (PDF).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跳转
^ The evolutionary puzzle of homosexuality. BBC.
跳转
^ J. Michael Bailey; Marc Epprecht; Eric Vilain; S. Marc Breedlove; Lisa M. Diamond; Paul L. Vasey.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 (2): 45–101. No causal theory of sexual orientation has yet gained widespread support. The most scientifically plausible causal hypotheses are difficult to test. However, there is considerably more evidence supporting nonsocial causes of sexual orientation than social causes.
^
跳转至:
9.0 9.1 9.2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statement on sexual orientation (PDF). 2014 [2015-04-07].
跳转
^ Swedish twin study: Q & A with J. Michael Bailey.
跳转
^ What Scientists Know—And Don't Know—About Sexual Orientatio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6-04-25. Various biological factors--including prenatal hormones and specific genetic profiles--a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sexual orientation, though they are not the sole cause. Scientif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biological and non-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jointly influence sexual orientation. -- Scientific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can be taught or learned through social means. And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non-heterosexual orientations become more common with increased social tolerance.
跳转
^ 葉金源. 對於同性戀者常有的疑問. 成功大學醫學院. 2007-03-27 [2015-04-07].
跳转
^
Lisa Diamond. Concepts of Female Sexual Orientation. 2013. Historically, researchers have presumed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shows fundamental continuity in its expression over time. Although this is generally true for most individuals,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 number of individuals - more often women than men - report notable shifts in same-sex attractions, behaviors, and identities over time.
Lisa Diamond - Psychology's Feminist Voices. Sexual Fluidity attracted substantial media attention. However, the data Diamond collected began to be picked up by anti-gay groups, who espoused that being gay is a choice. Diamond has tried to make her findings clear: she did not find that women "choose" to be gay, or "choose" to become straight, rather, relationships and attractions happen, and there is really no "choice" involved..."This (research) does not mean that sexuality is chosen" - an important point that needs repeating.
跳转
^ 王晧安. 性別大補帖:疑性戀就是流性戀. 台灣立報. 2013-10-31.
跳转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solution on Appropriate Affirmative Responses to Sexual Orientation Distress and Change Efforts. 2009 [2015-04-07].
跳转
^ Human Rights Campaign. Policy and Position Statements on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