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6°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1°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4°
    温度感觉: 13°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8°
    温度感觉: 18°
查看: 4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暴雨倾城 紫禁城无恙排水系统藏天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22:2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听一听 于 2012-7-22 23:22 编辑


北京暴雨倾城 紫禁城无恙排水系统藏天机http://s1.djyimg.com/i6/1207221056492368.jpg(网络截图)




正当人们还在关注这场突袭京城的雨灾并为灾难中的人们祈福时,人们也惊奇的发现能够“神九上天揽月,蛟龙深海捉鳖”的现代大国,却被中国古代人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羞辱了一番。人们不禁会问这场“61年不遇”的雨灾是在考验现代城市规划,还是在拷问当今执政者?

“61年不遇”背后的潜台词


近年来,被称为“逢雨必淹”的北京遭到“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官方消息,截至目前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4万平方公里,190万人受灾,其中房山区80万。

从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每到发大水,一些城市出现内涝的时候,中共当局总能强调这是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和自然灾害。在这强调的背后潜台词就是,这灾难不能怪我们执政工作没有做好,而是因为今年的水量太大。


有学者感叹,北京有鸟巢,有水立方,有无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颇有几分大国崛起、辉煌壮美的气象,但在那些照像机照不到的幽暗之处,破败的依然破败,肮脏的依然肮脏。一场豪雨就让其显出原形,原来不过是虚有其表。


当人们都在关注这场突袭京城的雨灾并为灾难中的人们祈福时,人们也惊奇的发现拥有“神九上天揽月,蛟龙深海捉鳖”的现代大国,却被中国古代人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羞辱了一番。

http://www.epochtimes.com/i6/1207222147581002--ss.jpg
北京“逢雨必淹”,但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网络图片)


明清时期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暗”藏玄机


与北京市诸多积水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


故宫的排水系统主要是修建于明清时期的排水明沟和暗沟。虽然历经近600年岁月,大部份地下排水网路还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明沟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根据历史记载来看,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内从没有出现雨水阻塞的现象。


紫禁城内的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每逢下雨时,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沟的水会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又流入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这些雨水将全部流入内金水河。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沟暗沟,是在没有精密科学仪器的古代建造的。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的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据中国媒体报导,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北宋赣州的“福寿沟”900年避内涝水浸


当今天许多城市还在为“小雨成溪,大雨成河”的城市排水问题忧虑的时候,江西赣州城900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发生过城市积水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赣州城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现在还在为40多万赣州人服务。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古代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它是宋代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的。

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份,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排水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因势利导”,福寿沟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福、寿两沟均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分别排入章江和贡江。

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富有创造性的综合工程。福寿沟在清朝初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2012年6月,赣州市部份地区降水近百毫米,但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而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这一切恐怕不服也得服赣州市排水系统好。

沙发
发表于 2012-7-23 05:51:08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中共官员无能无德。60多年,都干啥去了,居然连下水道都不修?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做过一次正事吗?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就没时间没钱修个下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