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5°
    温度感觉: 25°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7°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9°
    温度感觉: 17°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30°
    温度感觉: 31°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7°
    温度感觉: 16°
查看: 7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大亨雷欧·基尔的创业及破产(转)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8-12 03: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继安然和环球电讯之后,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破产的阴影正一步步吞噬50亿美元的基尔希传媒帝国,曾经坚不可摧的堡垒似乎已经保不住这个摇摇欲坠的巨人......


传媒航母不幸触礁    作者 徐晶

今年76岁的雷欧基尔希50年代中后期从大学经济和数学专业毕业后,依靠代理一部美国电影在德国的版权创业。经过40年奋斗,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媒体之一---基尔希集团。基尔希集团也是除贝特斯曼公司之外,第二个国际级别的德国媒体企业,旗下拥有65家子公司,分别归于基尔希传媒、基尔希付费电视和基尔希参股公司三个子集团。基尔希媒体是基尔希的核心,主要业务是商业免费电视节目,许可证和版权交易,电影、体育节目、娱乐节目、文献纪录片和音乐节目等的制作。基尔希集团不仅垄断了德甲德乙联赛的电视转播权,还买断了2002和2006年世界杯足球的全球电视转播权。基于基尔希集团正式宣布资不抵债后,国际足联宣布,基尔希集团将其购买的2002年和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转播权移交其瑞士一家分公司,以保证世界杯赛转播不受影响。

用妻子的钱掘第一桶金

基尔希1926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一位制酒商家庭。战后,29岁的基尔希足迹踏遍整个欧洲南部,苦苦寻找代理进口电影的机会。那时他曾经身无分文,只好钻进破旧的车中躲过漫漫长夜。1956年,基尔希从妻子家中借来58,000美元,争取到《大路》(La Strada)一片在德国的代理权。通过向当地电影院出租该片,基尔希一炮打响,获得第一桶金,从此开始媒体经营生涯。很快,他就到好莱坞商谈价值几百万美元的交易,并将许多美国节目引进德国。

基尔希的第一桩大买卖,是1959年代理联美——华纳兄弟的电影。当时,引进外国节目的风险非常高。基尔希的主要客户是在德国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共广播。他们告诉基尔希,最多只能引进不超过90万美元的70部电影。而美方的要求则是,必须达到400部电影和270万的价钱,否则1部也不行。基尔希担心好莱坞会越过自己直接找到德国公共广播,便从银行借钱满足了美方的要求。他相信,那些媒体或早或晚会找自己要更多的片子。

果然不出所料,人们开始对他趋之若骛。基尔希一鸣惊人,自此成为德国电视台外国节目的主要代理商。经他之手,“星际奇遇记”(Star Trek)和“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等影片相继进入德国寻常百姓家。70年代,人们开始指责公共媒体对基尔希的过分依赖。不过,基尔希躲过了那场纷争以及后来许多不利事件的影响。他与政府的联系——包括与德国前总统科尔的关系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毁誉参半的媒体大亨 

竞争对手们对75岁的雷欧.基尔希既憎恶又羡慕。他们恨他行踪诡秘,讨价还价手法高明,还与政界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羡慕他拥有的睿智、职业道德和敢于承担风险。

在德国的许多地方,基尔希被公认为是靠普通百姓的钱发家致富的垄断者。但是在巴伐利亚,人们不把基尔希当作公众的敌人,因为他的公司雇用了将近1万名员工。当地人对基尔希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墨尼黑人对宝马和西门子的钟爱。许多人都是依靠基尔希的帮助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所有与基尔希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说他是一位魅力四射、彬彬有礼的绅士,是古典音乐迷,是伟大音乐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的挚友,曾经资助过他的电视演出。基尔希的以往员工说,基尔希是慈父般的老板,他会在周五晚上10点时与仍留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分享一瓶红酒。基尔希作风俭朴,40多年来一直在创业之初那间朴素的办公室工作。基尔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的工作日总是延续到周日下午,高级经理们每周都要在那个时间里与基尔希碰一次头。

借钱下注 债务缠身

第一次冒险筑就了基尔希的经商模式和一贯作风:下大赌注,靠银行的钱赚取巨额利润。

早在八十年代基尔希就已经跻身德国最富富豪行列。虽然年近60,退休问题却仍然没有被安排到议事日程。1984年,德国政府放弃自己对电视的垄断,为基尔希打造传媒帝国提供了天赐良机。很快,基尔希和其他人一起创建了德国第一个私立媒体Sat.1。他还在德国最大报纸Bild 的出版商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出版社(Axel Springer Verlag)得到40%的股份。1996年,基尔希下了一生中最大的赌注:经营数字化付费电视。那时的基尔希雄心勃勃,梦想利用最新技术为自己的电影生意创造新的市场。

然而事实相当残酷,实践证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就此拉开序幕。据WestLB统计,有线电视服务第一年的收视率只有10万人次;仅2000年一年,付费电视就从基尔希口袋中掏走了28亿美元,目前每天大约有130万美元白白流走。去年,基尔希付费电视的主要频道Premiere World只增加了11万订户,240万美元的收入远远不能达到盈亏持平。2001年,整个基尔希集团的盈利大幅度下降。在去年前9个月里,仅基尔希媒体公司一家的税前利润就下降了9%,只达到1.78亿欧元。而到9月底时,基尔希媒体公司的债务达到了22亿欧元。德国当地媒体曾用“癌症”一词形容债务问题在基尔希集团内的蔓延。

问题出在过份的自信与固执

业界人士和基尔希以前的雇员说,问题出在基尔希固执己见,坚持把高达500美元的解码器成本分摊到订户身上。他不但缺乏直接和订户打交道的才能和开发新技术的水平,还拒绝听从行家里手的意见。除了付费电视,问题还出在基尔希将大量金钱用在电影和体育事件转播权上。基尔希与外国媒体签订了代价昂贵的合同,他必须在2006年前支付大约26亿美元的费用。据业界知情人士透漏,在1996年与派拉蒙签署的价值10亿美元长达十年的合同中,基尔希欠派拉蒙1亿美元。此外,仅买断2002和2006年世界杯的全球转播权一项,就花费了基尔希大约20亿美元。

其实早在1997年,包括《经理人》(Manager)杂志在内的出版商们就提醒基尔希不要债台高筑。基尔希一意孤行,仍然和往常一样大肆举债,结果越走越远。问题是银行为什么会不断借钱给他?一个原因来自政府的微妙压力。长久以来,德国政府一直努力阻止外国公司拥有德国媒体。另一个原因来自银行对基尔希的信仰。一位高级银行负责人说:“基尔希是一个有魅力、有能力、有说服力的人,他总能让人相信自己会赢。”对于客户不是制造商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来说,基尔希会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前台和镁光灯的大门。而且,基尔希用来作为抵押品的总是电影,银行只能通过非常有限的途径对这些电影的价值进行估算。最重要的是,基尔希拥有45年来借大钱,下大注,做大赢家的经验——人们很难想象他会输。

挽救计划需8亿欧元

今年一月,基尔希启用前ProSieben首席执行官Georg Kofler,奋力抢救付费电视运营,结果却因大势所趋,无力回天。目前,整个基尔希集团的债务总额高达69亿欧元,仅仅基尔希媒体债务就高达22亿欧元。早在2001年12月初,《法兰克福汇报》就报道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正在和美国有线电视经营商“自由媒体”(Liberty Media)组成联合收购阵营,准备敌意收购基尔希集团。“自由媒体”拥有新闻集团百分之十八的股份,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拥有PremiereWorld百分之二十二的股份。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家族掌握的传媒集团也曾提出通过注资方式接管基尔希媒体公司,但这个计划却难以让几家德国债权银行接受。其一,因为他们的注入资金太少;其二,银行还要继续承担极高的风险。

现在,巴伐利亚州立银行、抵押联合银行、商业银行和DZ银行都将参加拯救行动。基尔希集团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获得一笔高达8亿欧元的经济“强心针”。这几家银行还将共同决定由谁来收购接管基尔希集团。他们曾表示不排斥来自境外的买家。美国传媒大亨默多克对基尔希集团垂涎已久,但看来最有希望的是德国的施普林格报业集团和WAZ集团。有消息称,施普林格集团考虑接手25%的股份。银行方面则表示,如果施普林格能带来资金,不排除转让这一标的的可能。

虚掩的大门何时推开

如果基尔希被迫下台,那么原来的广告商们一定会感到遗憾。前贝塔斯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多纳曼说:“在对好莱坞的理解和对内容的重视方面,基尔希要比德国任何一个人都先进20年。”

基尔希宣布破产有可能令许多德国银行损失惨重。但是对于Deutsche银行和Dresdner银行来说,基尔斯破产的好处在于,可以像安然影响那样增加大公司的财务透明度。一位银行官员说:“我们真的不清楚该集团已经债台高筑。”如果基尔希拒绝支付转播费,Vivendi Universal和维亚康母将损失几亿美金。此外,祸及的还将有基尔希的投资者莱曼兄弟公司和沙特阿拉伯王子阿瓦利的Kingdom Holding公司。

美国媒体评论说,基尔希千算万算也算不过大势所趋,那就是,德国需要改变自己的经商之道——或许让基尔希倒下,将预示德国正从阻碍其发展的经济模式向自由经济转变。不错,基尔希的破产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德国传媒市场的格局。因其在德国传媒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基尔希的命运引起了德国政治家的关注。一旦外国媒体获得基尔希的股权,他们就有可能影响德国舆论。为此,德国部分正要已经开始呼吁立法,限制外资收购德国主要传媒资产的能力。据说默多克很有可能接管付费电视运营,因其只是播放体育及电影等娱乐节目而已。但是雷欧.基尔希本人已经表示,他将彻底退出集团管理层,让破产管理公司继续经营基尔希媒体公司。舆论认为,这一决定放慢了外国传媒进入德国市场的步伐。

资料1:基尔希的发展

1926年:雷欧.基尔希出生于巴伐利亚一个制酒商家庭。

1956年:借钱买下《大路》的德国版权。该片一鸣惊人,为基尔希成为欧洲最大的节目代理商奠定了基础。

1960-80年:基尔希买下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用德语配音后转卖给公共电视台。与政界要员如前总理科尔发展密切关系。

1985年:基尔希成为德国第一家商业台Sat.1的主要投资者。

90年代早期:基尔希向海外扩张,买下意大利的Telepiu和西班牙的Telecinco的股份。开始购买Bild报出版商施普林格的股份,最终持股达40%。同时开始巨额投资电影和电视制作。

1996年:基尔希在德国投放有线电视台,现名Premiere World。他与好莱坞签订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垄断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的转播权。

1997年:基尔希举债出现危险信号,付费电视订户远远不如所愿。

1999-2000年:为筹集资金,基尔希将付费电视等股份卖给BSkyB,莱曼兄弟公司和沙特王子的Kingdom Holding Co.

2001年:用15亿美元取得一级方程式赛车的转播权。

2002年:危机四伏,银行开始犹豫是否继续借钱给Premiere World和基尔希旗下的其他公司。4月8日,基尔希媒体正式提出破产申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