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7°
    温度感觉: 1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1°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8°
    温度感觉: 17°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0°
    温度感觉:
查看: 6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连载] 谁是新疆的主人(二)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2:0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言道:“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随着匈奴 这个最大的威胁的消失,汉朝自己对西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不再那么重视这片区域了,于是开始缩小对西域的控制,直至完全放弃。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和撤出是 个逐渐的过程,时断时续,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有少数民族的暴动,也有朝廷的决策方针,甚至还有宫廷斗争的因素,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 帝刘秀对西域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对西域抱以“东西南北自在也”的态度,并成为其后的统治者和决策层作为放弃西域的依据,这在西域后来导致了“三通三绝” 的局面。

首先是公元72年,北匈奴回光返照重返西域之后,明帝采纳耿秉的上书,遣窦固出兵西域,两年后,班超出使西域开展积极游说工作,成功的夺回失去多 年的控制权,这就是第“一通”。不过这一通只维持了两年,首先是匈奴北单于在窦固离开后,遣左鹿蠢王率二万骑兵反攻车师,同时焉耆王勾结疏勒国王,乘乱杀 害了西域都护陈睦,加上恰逢明帝驾崩,大臣杨终反对疏通西域,于是即位的章帝于76年下令召回窦固和班超,关闭都护府,这是“一绝”。

班超要离开的消息传开后,当地人都苦苦挽留,疏勒的百姓都陷在对班超走后,匈奴卷土重来的恐惧中,都尉黎弇说:“大汉抛弃了我们,我们必然会被那 些野蛮人灭掉,实在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开啊!”于是拔剑自刎。当班超走到于阗时,于阗国王百姓都出来围住班超放声大哭,王候以下的百姓喊道:“我们对汉朝的 依赖就像对父母一样,你不可以走啊!”死死抱住他的马腿,坚决不让他走,班超最后没办法,只好抗命留了下来,一留就是十五年。期间班超协助西域诸国平定了 疏勒之乱,又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的一万人攻取故墨,同时上书朝廷转达了西域诸国对统一的渴望,终于改变了章帝的态度转而支持他。

公元91年,章帝下令重开都护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这是“二通”。班超任西域都护十年,从73年随窦固出征算起,他在西域驻守长达三十年之 久。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回到洛阳,当年去世。班超死后朝廷决策再次反反复复,最终放弃西域退守玉门的主张又占了上风,终于永初元(公元 107年)年六月,汉安帝下诏罢西域都护,招回伊吾、柳中屯田吏士。这是“二绝”。

中原与西域二绝后,北匈奴残部以乌孙等地为基地,仍然不断侵扰西域,并于120年杀害了敦煌长史索班,敦煌太守曹宗要求出击匈奴,复通西域。得到 当时执政的邓太后的支持。125年,东汉以班超之子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以都善、疏勒、车师等为前锋,进攻车师后部,俘获车师后部王军就与匈奴 使节,带到索班被害的地方杀了,又派人杀了东且弥王,报了索班被杀之仇,平定了车师六国。在此基础上,班勇再接再厉,捣毁了匈奴老巢,呼衍王逃至枯梧河, 其众二万余人投降,自此车师再也见不到匈奴,这样西域诸国包括早就心向汉室的天山南道各国又再次归于东汉朝廷统辖之下。班勇在西域活动的时间不长,由于得 到了各国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促成了“三通”。不顾后来随着羌祸的兴起和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最终还是撤出了西域。

“羌祸”指的是羌人分别于107年、139年和159年发动了三次起义,虽然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了,不过这样的暴动也使得短视的东汉皇帝厌倦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投入。

随着东汉的主动退出,西域的局面更加混乱了。回顾一下两汉对西域的控制,从汉武帝兴兵到黄巾起义为止,前后历时300多年,中间或有间断,不过大部分时间里还是由汉朝控制。

此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战乱频繁,先是三国、后又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其中三国的曹魏和西晋继承了东汉的衣钵,并 在西域继续设戊己校尉于高昌(吐鲁番)和西域长史府管理西域事务于楼兰,不过对西域的控制程度如何,各方说法不一。姑且就当控制度不高吧,因为这个时期中 国自己内顾不暇。

匈奴为了和汉朝对抗,从西边驱赶了大量的西方民族进入西域和中国北部地区,这些外来民族在南北朝期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五胡乱华”的历 史大戏,虽然也精彩非常,但是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只顺带提一下,有一个叫刘渊的南匈奴的后裔,居然打 着汉的名义,在四川建立了一个叫“成汉”的国家。这件事情说明此时的匈奴已经不再是“外族”了,它已经完全转变成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此后的汉匈之争也就 彻底的变成了中国的内部事务。

公元581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隋朝建立了。公元592年,隋朝吹响了再次进军西域的号角。此时的西域的民族成分对比东汉末年已经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突厥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民族,说到这个突厥,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还真是个迷,大多是些传说,什么被母狼养大的啦,什么神结合的产物啦……这些 都不靠谱,不提也罢。唯一一个可以探论的是他们自己说是北匈奴的后裔,可是我们之前交代过,北匈奴在被汉朝击败西迁后,就再也没有文字记录了,全世界都找 不到相关记录,关于他们西迁到欧洲并引发混乱的说法也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从匈奴西迁到突厥崛起中间间隔了几百年,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个突厥是怎么跨越时空 和和他们建立联系的。

而且突厥和匈奴的关系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回鹘族,因为回鹘族是今天维族的祖先,(谢天谢地,终于看到一点维族的影子了),而突厥就是今天 土耳其人和很多其他中亚人的祖先,回鹘语和突厥语非常相似,同属突厥语(也叫阿尔泰语,发源于阿尔泰山地区因此命名),这可以反映出突厥和回鹘的关系很 近,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可是怎么个近法却说不清楚,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和匈奴是什么关系说不清楚。按今天维族自己的说法是,突厥和回鹘是北匈奴单于的两个儿 子闹翻了后各自独立发展而演变成的两个兄弟民族。不过按史料上的记载回鹘又名回纥,是丁零人的后裔,在隋唐时期“役”于突厥,后来在唐的帮助下打败了突 厥,才翻身做了主人。所以匈奴、突厥和回鹘三族之间的关系,传说、史料和现实都不相同,只好用“各自表述”四个字来形容。

好了,言归正传,虽然突厥的来历有点不明,但突厥汗国的发迹史还是有据可查的。自从匈奴被击败并远走西方后,汉朝也无心长期治理这里并主动撤出, 西域就成了一个真空地带,为原先的弱小民族乘机壮大提供了空间。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乌桓、鲜卑、拓跋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南北朝后期,拓拔所属的柔 然部落成了这里的统治者。突厥最初是靠给柔然人打工谋生。

直到公元546年,车高部落进攻柔然,被突厥的酋长阿史那土门打败,估计这个阿史那土门前半辈子啥成就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于 是就向柔然国王求亲,结果柔然国王大骂:“你个狗奴才,居然想吃天鹅肉?”。阿史那一气之下转而向西魏求亲,西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宇文泰建立的一 个地方政权。西魏和柔然作战多年,一直苦于没有办法剿灭柔然,阿史那的到来让西魏非常高兴,很爽快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做了驸马,从此突厥就算是和柔然反 目成仇了。之后突厥在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于552年颠覆了原先的宗主国柔然,建立了突厥汗国,阿史那自立伊利可汗,从此突厥独立走上历史舞台。

次年,伊利可汗死,他的弟弟和儿子们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为突厥汗国开疆拓土,在短短的30年里居然史无前例的建立了一个横跨整个亚洲北部的巨大的帝 国,这个帝国东起我国的东北,西到里海,北达贝加尔湖,南到中亚的沙漠地带。不过一个迅速建立的巨大国家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和内部矛盾,所以预料之中 的内斗很快就爆发了,突厥汗国迅速分裂成了东西两个,以阿尔泰山为界。西突厥后来和拜占庭帝国建立了联盟,与波斯帝国展开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具体过程 不表了,不过结果之一是使得伊斯兰教扩展到整个中亚,而东突厥则成了隋的最大外患。

突厥汗国的建立过程虽然很短,但是与之前的任何一个中亚帝国不同的是,他们创立了自己的语言,称为突厥语(也称阿尔泰语),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 事,影响深远,我觉得这件事和伊斯兰教的扩张是对西域影响最大的两件事。因为语言和宗教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黏合作用下,中亚民族间的认同感得以加强 了,最终导致现在中亚各国间称兄道弟现象非常严重。
沙发
发表于 2011-8-9 21:20:22 | 只看该作者
认真拜读,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8-10 23:46:02 | 只看该作者
看得俺一发不可收,连着看: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